越来越多父母都想要知道,我的宝宝有没有什么感统失调,日常生活,孩子的什么个人行为在告诉父母,孩子很可能存在感统失调。
日常生活,孩子的越来越多个人行为其实都是感统失调导致的,可是做为父母,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过感统,因此在面对孩子的个人行为问题时,往往无计可施。即便是用了一些家庭教育方法,但孩子存在的个人行为问题,并没有根本途径改变。下面我们来看一看,日常生活,什么问题是在提示父母,孩子存在感统失调呢?

多动不安
从早上一睁眼到睡觉,这个期间,就像是打鸡血一样,精力特别的充足,时时刻刻都在体现“动”;走在路上,喜欢用手划拉绿化带,绿化带没了,就挨着墙根走,继续用手划拉墙。

情绪狂躁、哭闹
孩子的情绪特别容易被外界左右,不顺其心,不顺其意,就发火,小小年纪脾气却很火爆;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就哭,受不了半点憋屈,只能听表扬的话,不能听批评的话,眼泪说掉就掉。
家长会误以为,这是孩子的性格,或者父母认为,有一方脾气也是这样,这是孩子效仿来的,上述这些缘由,只是客观原因,主观原因是因为孩子触感太敏感,而情绪和触感密切相关。
如果孩子的触感失调得不到改善,情绪就无法改善,孩子没有到性格形成期,如果情绪问题不能得到改善,那么进入青春发育期就会影响性格的形成。情绪狂躁,哭闹是感统失调的行为。
1识字困难
孩子学习识字总是比其他孩子慢一些,一个字要认识很多次,能够记住,父母错误认为,孩子故意和你在作对,如果孩子的视知觉功能不良的话,识字这事对于他来讲,真的很困难。
2阅读理解困难
有的孩子阅读理解出现跳行漏字,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学习不认真,不用心,其实不是,视知觉功能不良,平顺阅读理解很难。
3写字出纸格
孩子总是把字写在田字格的外面,这和手眼协调,视知觉空间能力密切相关,并不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。

4注意力不集中
表现形式越来越多,例如:上课坐不住,坐不久,小动作多,容易分心,专注时间短等等,这些问题不是让孩子练习坐,坐20分钟,30分钟就能解决的。
孩子厌学心理,识字困难,阅读理解困难,写字出纸格,注意力不集中,不是孩子不想学好,也不是孩子对待学习不认真,更不是学习态度不端正,这些个人行为都是感统失调。
感统失调的个人行为,不是通过说教等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的,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感统训练能够根本途径解决孩子的个人行为问题>>>怎样通过感统训练培养孩子的注意力